近期参与国家社科申报书评审工作时发现,多数申报书在选题创新性与内容逻辑性上表现亮眼,但 “预期成果” 部分却普遍存在疏漏,甚至为后续研究埋下隐患。不少申报人因对成果数量与可行性的把控失当,无意间为项目结项设置了障碍,需格外注意规避这类 “自设的坑”。
令人意外的是,有两位申报人在预期成果中列出了极为丰富的产出:2 部学术著作、10 篇 SSCI 或 CSSCI 级别论文,外加 3 份研究报告。稍加推算便知,国家社科项目的研究周期通常为 2-3 年,要在这一期限内完成如此大量的高质量成果,即便忽略日常教学、学术交流等其他工作,也几乎难以实现。要知道,项目结项时,评审专家会严格对照申报书中的预期成果清单,逐一核查提交的实际成果 —— 一旦二者存在明显差距,项目极可能面临延期、终止等风险,不仅白费前期心血,还可能影响后续申报资格,这样的 “高目标” 实则是给自己挖下的 “深坑”。
事实上,匿名评审专家并不会因预期成果数量多就给予高分,反而会更关注成果的合理性与可行性。对申报人而言,务实规划才是关键。建议以自身过往的成果产出能力为参照,比如博士阶段的年均成果量,在此基础上适当保守估算,避免盲目追求 “数量优势”。例如,可设定 “5-6 篇 SSCI 或 CSSCI 论文、1 部学术著作、1 份研究报告” 的预期目标,这样的规模既能体现研究的系统性,又能确保在周期内高质量完成,为顺利结项提供保障。
在规划预期成果时,还需结合研究内容的深度与自身的实际条件 —— 若研究聚焦细分领域,数据获取与分析难度较大,可适当减少论文数量,侧重提升成果质量;若涉及跨学科研究,需投入更多时间整合理论与方法,也应预留充足的研究周期,避免成果目标超出能力范围。此外,在梳理研究框架、明确成果产出节奏时,可借助纵向 AI(纵向AI)参考同类已结项课题的成果配置,为自身预期成果的合理性提供参考,进一步降低 “踩坑” 风险。
总之,国家社科申报书的预期成果撰写,核心在于 “实事求是、量力而行”。与其用不切实际的目标博眼球,不如以务实的规划展现研究的严谨性与可行性 —— 这既是对自身研究负责,也是顺利通过结项评审的关键前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