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向AI -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AI检索系统和基金课题选题分析

九成国社科申报书的共性短板:问题意识缺失如何破解?

大立老师
2025-08-16
11 分钟阅读, 2000

在国社科申报评审中,有一个现象值得所有申报人警惕 —— 90% 的申报书都存在 “问题意识缺位” 的问题:要么通篇找不到明确的 “研究问题(question)”,要么仅停留在对 “社会问题(problem)” 的描述上,未能转化为学术研究的核心议题。而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长期强调,“问题意识与发展意识” 是国社科立项的关键导向,这意味着 “问题驱动” 才是课题的核心逻辑,而非单纯依赖技术方法或理论堆砌。

为何众多拥有博士学历的科研人员,仍会在 “问题意识” 上出现偏差?深入分析不难发现,核心症结之一在于对 “研究问题” 与 “社会问题” 的概念混淆 —— 许多申报人误将社会现象的描述当作学术问题的提出,导致课题失去学术聚焦性。要破解这一困境,首先需清晰界定二者差异,再掌握科学的研究问题凝练方法。

先破后立:搞懂 “研究问题” 与 “社会问题” 的核心差异

申报书若想体现问题意识,第一步必须厘清两个易混淆的概念:

  1. 社会问题:现实困境的 “表象描述” 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正常运转、引发公众关注的现实现象,覆盖经济、教育、环境等多个领域。例如 “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加剧”“农村空心化导致的基层治理难题”“小微企业融资难” 等,这类问题具有普遍性、公共性,需要社会多方协同解决。但需注意,社会问题只是研究的 “素材来源”,而非研究本身 —— 若申报书仅罗列社会问题,不进一步挖掘其背后的学术议题,课题便会沦为 “现象报告”,缺乏学术深度。

  2. 研究问题:学术探索的 “精准切口” 研究问题则是从学术视角出发,针对社会问题或学术盲区提出的具体探索方向,旨在填补知识空白、验证理论假设或优化研究方法。它具有聚焦性、学术性,需要依托专业知识与学科逻辑设计研究路径。比如面对 “青少年网络沉迷” 这一社会问题,可提炼出 “短视频算法推荐对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影响机制”“家庭数字素养干预对青少年网络使用行为的调节效果” 等研究问题;针对 “小微企业融资难”,可转化为 “数字金融工具对小微企业融资约束的缓解效应及边界条件”。这类问题明确了研究对象、核心变量与探索目标,是课题学术价值的核心载体。

路径拆解:三个维度凝练高质量研究问题

厘清概念后,如何将社会问题或初步想法转化为具体的研究问题?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切入,避免课题空泛化:

  1. 从 “现实观察” 中找切入点,让问题 “接地气” 科研并非脱离现实的空想,生活与工作中的细微观察,往往能催生有价值的研究问题。比如在高校教学中,发现 “研究生学术写作能力提升缓慢” 的现象,可进一步追问 “学术写作训练营的干预模式对研究生论文质量的影响”;在基层调研时,注意到 “乡村电商发展中农户参与意愿低”,可凝练为 “数字赋能背景下农户参与乡村电商的行为逻辑及激励路径”。这类从现实观察中提炼的问题,既贴合实际需求,也更容易获得评审认可。

  2. 对 “热点话题” 做聚焦,避免问题 “大而空” 社会热点是研究问题的重要来源,但直接将热点作为研究方向,易导致问题过于宽泛。例如 “人工智能对社会发展的影响” 这一热点,若直接作为研究问题,会因范围过大难以深入;需通过限定研究领域、明确研究视角进行聚焦,比如 “人工智能技术对制造业技能溢价的影响”“生成式 AI 在学术论文写作中的伦理风险及规制策略”。聚焦后的研究问题,能让课题更具针对性,也便于设计具体的研究方案。

  3. 从 “文献矛盾” 中寻突破,凸显问题 “学术性” 阅读文献时,若发现不同学者对同一现象的结论存在分歧,或现有研究存在未覆盖的盲区,便是凝练研究问题的绝佳机会。例如在 “企业 ESG(环境、社会、治理)表现与财务绩效关系” 的研究中,部分文献认为 ESG 表现能提升企业财务绩效,部分则认为二者无显著关联甚至呈负相关,可据此提出 “制度环境差异如何调节企业 ESG 表现与财务绩效的关系”;针对 “平台经济治理”,若现有研究多关注政府监管,忽视平台自治与行业协同,可提炼出 “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对平台经济合规性的提升效果及互动机制”。这类问题直面学术争议或空白,能充分体现课题的创新性与学术价值。

结语

在凝练研究问题的过程中,若遇到思路瓶颈,可借助纵向 AI(https://zongxiangai.com/)参考同类已立项课题的问题设计逻辑,学习如何精准把握学术切口。最后需提醒的是,撰写申报书时,不妨多问自己三个问题:核心研究问题是否清晰?子问题是否能支撑核心问题的探索?问题表述是否能凸显学术价值与研究可行性?唯有将 “问题意识” 贯穿课题设计始终,才能让申报书在评审中脱颖而出,避免沦为 “无的放矢” 的无效文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