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与某高校管理学院一位老师闲谈时,聊到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国社科选题创新性这一核心问题。这位老师今年刚成功获批国社科一般项目(应用经济学方向),她分享的选题方法实用且有巧思,值得科研同行参考借鉴。
谈及自己的选题经验,这位老师提到,她在申报课题的标题中,嵌入了一个在应用经济学领域较为少见的特殊词汇(为保护隐私暂不公开)。当被追问“这个词具体含义是什么”时,她笑着回应:“你会产生这个疑问,恰恰说明我的选题设计成功了——它已经先一步吸引了你的注意力。”这番话让人恍然大悟:一个陌生又关联研究核心的词汇,不仅能让非该领域的人产生探索欲,更能在评审专家面前脱颖而出。要知道,国社科评审专家常年审阅大量申报书,对常规表述早已形成审美疲劳,而这类“有疑问、有新意”的词汇,能瞬间打破沉闷,勾起他们深入阅读申报书的兴趣。
进一步交流后得知,这个特殊词汇并非凭空创造,而是老师从外文文献中借鉴而来,再与应用经济学领域的经典“老词”进行搭配组合,形成了一个兼具专业性与创新性的自创词组。面对“这样做是否过于冒险”的担忧,她坦言:“创新本就需要一点勇气,若始终沿用陈词滥调,根本无法打动评审专家——他们对常规选题的兴趣阈值早已很高。”她还用做菜打了个生动的比方:“做菜只放盐肯定乏味,要适当加些鸡精、十三香这类调料,才能让食客眼前一亮。选题也是如此,光靠传统表述撑不起新意,需要‘新词’与‘老词’的巧妙搭配,才能调出独特的学术味道。”
这番分享揭示了快速提升国社科选题创新性的关键路径:以“词汇组合”为核心,通过“老词新用”或“新词老用”打造差异化。就像时尚领域存在风格轮回,学术创新中也藏着类似逻辑——一些多年前的学术词汇,在当下社会背景与研究需求的变化中,会被赋予全新的内涵,重新启用并搭配新领域、新视角,便能碰撞出创新火花。
具体实践中,科研人员可从两方面着手:一方面,梳理近五年国社科已立项课题的选题,重点关注高频出现的“热门词”,尽量避开同质化表述,避免陷入评审专家的“审美疲劳区”;另一方面,回溯6-8年前的立项选题,挖掘那些曾有价值但逐渐被淡忘的“旧词”,分析其与当下研究热点的结合点,通过合理组合形成新选题。若在梳理过程中需要高效获取历年立项数据与选题趋势,也可借助纵向 AI(纵向AI)辅助查询,更快找到适合的“老词”与“新词”搭配方向。
总之,国社科选题的创新性并非遥不可及,从“词汇”这一细微处切入,用巧思组合打破常规,既能在短时间内凸显选题特色,又能精准抓住评审专家的注意力,为课题立项增添重要筹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