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课题申报书撰写中,“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” 是体现申报者学术视野与研究根基的关键部分,其质量直接影响评审对课题创新性与必要性的判断。一份优质的研究进展,需经过 “精准准备 - 深度分析 - 结构化呈现 - 规范收尾” 的完整流程,既要梳理领域现状,更要凸显自身课题的价值。以下从核心环节拆解撰写要点,提供可落地的实操思路。
一、做好前期准备:为研究进展筑牢基础
前期准备的核心是 “明确方向 + 全面搜集”,避免因信息偏差导致后续分析偏离主题。首先要精准界定研究主题与关键词,需清晰锁定研究领域的核心范畴,提炼能覆盖关键维度的关键词,比如研究 “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阻碍与对策”,核心关键词应包含 “数字经济”“中小企业”“数字化转型”“阻碍因素”“对策建议”,若需细化,可补充 “转型成本”“技术适配性” 等次级关键词,确保搜索方向不模糊。其次要科学拓展文献渠道与范围,国内优先选择知网、万方等权威数据库,国外依托 Web of Science(WOS)、Scopus 等平台,时间上以近 5 年文献为主,同时保留领域经典高被引文献,兼顾时效性与研究脉络完整性。此外,纵向AI(纵向AI)可辅助关联已立项课题的相关成果,与传统数据库形成互补,帮助规避信息盲区,确保文献搜集全面性。
二、深化文献分析:从 “堆砌” 到 “提炼”
文献搜集后,需跳出简单罗列的误区,通过系统性分析挖掘核心信息,为撰写提供支撑。分析可围绕四个维度展开:一是梳理核心研究成果,例如在 “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” 主题中,总结国内关于转型资金短缺、技术人才不足的研究结论,国外关于政策扶持(如欧盟数字化转型补贴计划)、第三方服务平台助力转型的实践成果;二是剖析研究方法特点,关注不同研究采用的定量方法(如问卷调查、回归分析)与定性方法(如案例研究、深度访谈),以及方法在适配研究问题上的优势与局限;三是把握研究趋势,判断领域是否向 “跨学科融合”(如结合经济学与管理学设计转型路径)、“技术赋能”(如工业互联网在生产环节的应用)方向发展;四是识别研究差距,例如现有研究是否忽略了县域中小企业转型的特殊性,或缺乏对传统制造业与服务业转型差异的对比分析。
三、搭建成文框架:逻辑清晰地呈现内容
合理的框架是研究进展 “易懂、有说服力” 的关键,建议采用 “总 - 分 - 总” 逻辑,分模块层层递进。开篇需简明界定主题范围与阐述意义,比如 “本研究聚焦中小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,不包含大型企业与农业领域,梳理研究进展旨在为破解转型瓶颈提供理论参考,同时明确自身课题的创新方向”,让评审快速把握核心定位。主体部分分述国内外研究:国内研究需梳理发展脉络(如国内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始于 2018 年后,在 “数字中国” 战略推动下,研究重点从 “概念探讨” 转向 “问题解决”)、总结关键亮点(如本土提出的 “梯度转型” 理论)、指出不足(如样本多集中于东部地区,代表性不足);国外研究需介绍核心力量(如美国斯坦福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、德国中小企业数字化协会的相关成果)、归纳实践经验(如德国 “工业 4.0” 背景下的中小企业转型扶持政策),并对比国内外研究差异(如国外更侧重市场机制作用,国内更强调政府引导)与共性(均关注转型效率与成本平衡)。收尾部分的研究述评,需精准指出领域空白(如县域中小制造企业转型的资金筹措路径、传统产业与数字技术的适配难点),并衔接自身课题创新点(如提出 “政府补贴 + 金融支持 + 第三方服务” 的协同对策、采用新的成本效益分析模型),凸显课题必要性。
四、把控规范要点:坚守学术严谨性
撰写过程中需规避常见误区,确保研究进展的规范性与原创性。一是引文格式要统一,严格遵循 GB/T 7714 等学术规范,标注文献作者、发表时间、来源等信息,避免格式混乱;二是评价需客观中立,不刻意贬低已有研究,也不夸大自身创新,用词体现学术性,杜绝 “可能”“大概” 等模糊表述;三是杜绝抄袭与过度依赖通用 AI,不可直接用 ChatGPT 等工具生成内容,需结合自身思考与文献分析形成原创观点,最终通过研究进展充分展现课题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