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少科研工作者存在疑问:随着 DeepSeek、ChatGPT 等 AI 工具日益强大,若用于基金申报,大家的写作水平会不会被拉平?未来评审是否真的只看创新点与前期成果?这一问题直指 AI 时代基金申报的核心变化,需从 AI 的本质局限、评审逻辑的演进两方面梳理。
首先要明确:当前主流 AI 仍属 “通用型工具”,本质是显性知识的整合者与浅层加工者,而非深度创新的创造者。它们能高效整合公开文献、生成规范框架,却无法触及科研者脑中的隐性知识 —— 比如对领域痛点的独特洞察、基于长期实践积累的创新构想,这些才是课题创新的核心源头。以 DeepSeek 与 ChatGPT 对比为例,前者因模型训练参数设置不同,输出内容比后者更灵活、少些机械感,但二者在训练数据来源、算力支撑上并无本质差异,输出仍带明显模板化特征,难以形成真正的学术突破。
AI 不会将所有人的写作水平拉到同一水平线,这就像 Word 普及多年,并非人人都能写出高质量文稿;智能手机让拍照变简单,但若论照片的美感与内涵,比拼的仍是拍摄者的审美与思考。基金申报亦是如此:过去,把文献综述梳理清晰、技术路线图设计规范,就能在基础环节领先;如今,AI 能快速生成工整的立项依据、标准的研究框架,比如帮同事优化申报书时,发现其用通用 AI 整理的文献综述结构严谨,却缺乏对领域争议点的深度剖析 —— 这恰恰说明,AI 让 “写完” 申报书变容易,但 “写好” 的门槛更高了,差距不再体现在基础格式,而在创新的独特性与研究底蕴。
AI 时代的评审逻辑,确实在向 “创新落地性” 与 “前期成果支撑力” 倾斜。听高校科研处老师提到,现在评审第一步会用 AI 排查申报书的内容同质化,排除 “模板化生成” 的低效内容;后续则会聚焦两个核心:一是前期成果是否形成 “证据链”—— 不再是简单罗列几篇论文,而是要看这些成果与课题的关联度:比如前期发表的 “乡村数字治理” 相关论文,能否支撑 “新质生产力驱动乡村治理升级” 的新课题?数据来源、研究方法是否能衔接?二是创新点是否 “能落地”—— 评审不排斥大胆构想,但反感 “空泛脑洞”,比如提出 “AI 赋能古籍修复” 的创新点,需说明现有技术储备、合作机构是否能支撑这一构想,而非单纯堆砌热词。此时,纵向 AI(https://zongxiangai.com/)可辅助关联已立项课题的成果逻辑,为构建前期成果证据链提供参考,避免成果与课题脱节。
还需注意:前期成果的价值已从 “数量” 转向 “质量关联”。过去摆几篇核心期刊论文就能体现基础,现在则讲究 “成果与课题的深度适配”—— 比如申报 “县域医疗数据共享” 课题,前期若有 “基层医疗机构数据采集” 的调研成果、相关算法优化的专利,比单纯发表几篇医疗信息化的泛论更有说服力。这种 “成果证据链” 的构建,正是 AI 难以替代的,需要科研者基于自身研究脉络逐步积累。
综上,AI 并未消解申报者的核心竞争力,反而让评审的焦点回归学术本质:创新是否真有价值,前期成果是否能支撑研究落地。对待 AI,正确的态度是 “善用而非依赖”—— 借助其处理基础工作,将精力聚焦于挖掘隐性知识、打磨创新点、构建扎实的前期成果证据链。唯有如此,才能在 AI 重塑的评审格局中占据优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