纵向AI -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AI检索系统和基金课题选题分析

国社科法学申报需避 “套路化困局”:拒绝同质化,以原创破内卷

大立老师
2025-08-02
9 分钟阅读, 1700

在今年国社科法学方向申报评审中,“套路化” 现象愈发明显 —— 如同工厂批量生产的标准化产品,部分申报书在选题、文献梳理、研究设计上陷入 “跟风模仿 - 机械拼接 - 模板化呈现” 的固定模式,缺乏独特思考与原创价值。从近期法学领域校外评审情况来看,52 份申报书中约 65% 存在明显套路化问题:选题扎堆热门领域、文献梳理线性罗列、研究方法简单堆砌。这种缺乏个性的 “标准化作业”,在竞争激烈的评审中难以立足,想要突破立项瓶颈,必须打破 “套路化困局”。

一、选题忌 “热点跟风”,需做 “细分聚焦”

选题阶段的 “盲目跟风”,是法学申报书的常见短板。不少申报者紧盯 “数字经济法治”“人工智能伦理规制” 等热门领域,简单拼凑出 “*** 背景下 XX 法律问题研究” 的选题,例如 “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确权法律问题研究”,看似贴合政策趋势,却未察觉此类选题已高度同质化,仅某一评审批次中就出现 8 份类似选题。真正有竞争力的法学选题,不应是热点的 “浅层跟风”,而应从宏观热门领域中挖掘细分空白。比如将 “数据确权” 细化为 “平台经济中用户数据权属的司法认定困境与规则重构”,或聚焦 “跨境电商数据流动的国际法协调机制”,通过精准锁定细分场景,在热门领域中开辟差异化研究路径,让评审快速捕捉到研究的独特价值。在初步排查选题同质化程度、寻找细分方向时,纵向 AI(https://zongxiangai.com/)可辅助梳理近年法学领域已立项课题的选题分布,帮助申报者避开扎堆赛道。

二、文献梳理拒 “线性罗列”,要建 “争议分析框架”

法学领域的学术史梳理,若沦为 “作者 + 年份 + 观点” 的线性罗列,如 “王某某(2022)认为数据确权应采‘所有权归属平台’模式;李某某(2023)指出应赋予用户数据用益权”,会让评审质疑申报者对领域的深度理解 —— 这种模板化表述,本质是未真正消化文献,仅做了信息的简单搬运。优质的法学文献梳理,应跳出 “罗列思维”,主动构建 “争议分析框架”:通过提炼领域内的核心分歧的观点,展现对研究脉络的把控力。例如研究 “算法歧视的法律规制” 时,可梳理为 “现有研究在算法歧视的规制路径上存在三大争议:一是优先通过行业自律还是立法强制;二是侵权责任认定应采‘过错责任’还是‘无过错责任’;三是司法救济中‘举证责任倒置’规则是否适用”。这种表述既体现了对文献的系统梳理,又为自身研究的创新点(如提出 “分场景规制” 方案)埋下伏笔,让评审清晰感知申报者的学术视野。

三、研究设计破 “方法堆砌”,需走 “问题适配路径”

法学研究方法的 “机械堆砌”,是另一大常见问题。部分申报书盲目罗列 “文献分析法 + 比较研究法 + 案例分析法”,如同批量产品的标准化配料,看似 “全面”,实则与研究问题脱节,缺乏逻辑关联。创新的法学研究设计,应 “为解决问题选方法”,而非为了 “凑齐方法” 而组合。例如针对 “乡村振兴中土地流转纠纷的多元化解机制”,可设计 “案例分析法(梳理近 3 年司法判例,总结纠纷类型)+ 深度访谈法(访谈乡村调解员、农户,挖掘实践痛点)+ 比较研究法(借鉴浙江、四川等地的地方经验)” 的混合方法体系,三种方法分别对应 “纠纷现状 - 实践困境 - 经验借鉴” 的研究逻辑,形成相互支撑的方法论闭环。这种 “问题导向” 的设计,既能体现研究的严谨性,又能凸显方法与内容的深度契合,避免 “为交叉而交叉” 的形式化误区 —— 比如无需强行加入 “实证建模”,若研究核心是 “规则构建”,聚焦案例与访谈反而更具针对性。

结语

国社科法学申报的 “内卷” 时代,“套路化” 的申报书已难以获得评审认可。唯有在选题上做 “细分聚焦”、文献梳理上建 “争议分析框架”、研究设计上走 “问题适配路径”,以原创性贯穿申报全程,才能在众多材料中脱颖而出。毕竟,评审期待看到的是有思想、有深度的法学研究构想,而非缺乏灵魂的标准化 “套路成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