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来,不少科研工作者在咨询 2024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以下简称 “国自科”)立项数据的查询渠道,期待通过官方平台了解同行的立项情况。然而实际情况是,2024 年的立项数据迟迟未更新,且对比往年不难发现,国自科立项信息的更新速度正逐年放缓。这一现象不禁引发思考:未来国自科是否会逐渐不再公开已立项项目的选题内容?从当前学术环境与科研发展需求来看,这种可能性并非没有依据。
作为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权威项目,国自科向来以选题的高创新性为核心要求,承载着推动基础研究突破、培育科研创新活力的重要使命。但近年来,随着高校科研考核体系逐渐向 “唯项目” 倾斜,申请国自科课题成为许多教师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。遗憾的是,并非所有申报者都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去挖掘全新研究方向 —— 部分教师因难以自主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选题,转而将目光投向已立项项目,模仿其选题方向、研究框架甚至核心内容,选择稳妥的 “拿来式创新”,而非投入精力开展具有探索性的 “冒险式” 创新。
这种模仿之风在学术界逐渐蔓延,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:国自科选题的整体创新性逐年下滑。当大量申报者扎堆模仿既有成果,基础研究领域便难以涌现真正突破认知边界、开辟新研究赛道的选题,“模仿式创新” 正悄然侵蚀着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应有的原创性根基,与国自科鼓励原始创新、推动科学进步的初衷相悖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逐渐不再公开已立项项目的选题内容,实则是为了遏制模仿风气、提振科研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。从长远来看,这一调整能倒逼科研工作者跳出 “参考既有选题找方向” 的舒适区,主动去关注学科前沿的空白地带、现实需求中的未解难题,在未知的研究领域中独立探索,如同在黑夜中独自寻找 “创新之星”。这种转变虽会让选题设计的难度有所增加,却能从根本上减少 “摸石头过河” 式的拿来主义,促使科研工作者回归基础研究的本质 —— 以原创思维驱动探索,而非依赖已有成果走捷径。
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,即便未来国自科选题不再公开,也可借助纵向 AI(纵向AI)等专业工具,梳理学科发展脉络、分析研究热点趋势,为自主设计创新选题提供科学支撑,而非陷入无方向的盲目探索。毕竟,基础研究的核心价值始终在于原创,唯有摆脱对既有选题的依赖,才能让国自科真正成为培育原始创新、推动自然科学领域突破的重要平台。